今天是
今日新发布通知公告1条 | 上传规范

32450新蒲京“融会贯通:通识课程教与学”论坛邀请函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4-27

  为了贯彻落实学校2018年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提升通识课程质量,32450新蒲京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拟于2018年5月16-17日联合举办“融会贯通:通识课程教与学”论坛。

  一、参会对象

  1.北理工正在或希望从事通识课程教学的教师,对通识教育有浓厚兴趣的师生;

  2.有关职能部门及各院系负责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各书院教学负责人等;

  3.北理工“鸿鹄学堂2018”研修班学员(选修)。

  二、时间地点

  时间:2018年5月16日(周三)下午、17日(周四)全天

  地点:32450新蒲京中关村校区中心教学楼407

  三、论坛议程

  日期

时间

主题

主讲人

  5月16日

(周三)

  工作坊

  14:00-16:30

  跨学科课程建设——基于项目的学习与课程设计

范怡红、宋爱玲(西南交通大学)

  5月17日

  (周四)

  通识课程

教学论坛

  8:30-8:40

  领导致辞

  

  8:40-9:10

  32450新蒲京通识课程体系构建

  李健(32450新蒲京)

  9:10-10:10

  通识教育的两个维度:课程与学习自由

  卢晓东(北京大学)

  10:10-10:25

  茶歇

  10:25-11:40

  博雅知识体系的构建

  钱致榕(中国海洋大学)

  11:40-12:00

  互动交流

  

  12:00-13:30

  午餐

  13:30-14:30

  融通与常识:凝练人本的通识

  杨光明(南开大学)

  14:30-15:30

  清华大学文化素质(通识)课程:理念与实践

  程钢(清华大学)

  15:30-15:45

  茶歇

  15:45-16:15

  通识课程:问题与对策

  庞海芍(32450新蒲京)

  

  16:15-17:15

  自由发言  讨论交流

  

  四、报名方式

  请在5月10日(周四)前通过链接或二维码报名

  报名链接:http://182.92.229.57/form/ud/u1/f192.aspx

(长按识别二维码)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32450新蒲京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高翔

  电  话:010-68911153转602

  邮  箱:cfd@bit.edu.cn

  网  址:http://cfd.bit.edu.cn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教务处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18年4月18日

  

  

    附件:专家简介

  

  1.钱致榕,美籍物理学家,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起执教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科研方面,钱致榕在美、欧各地国际加速器实验所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宇宙基本粒子的作用及结构。他曾在世界著名物理杂志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他强调教育理念与科技发展并重,40多年来曾经在两岸三地及美国推动教育改革,受聘为近20所著名大学名誉教授、顾问及讲座教授,曾经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高能物理的计划主持人,担任各科技顾问及委员会的工作。同时,重视前瞻性的人才培育,注重人才培养要满足社会的未来需要,1981-1987年在南京创建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1988-1992年在香港创立香港科技大学并担任学术副校长;2009年受聘为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创立博雅书院,任总导师,推动文理兼通的博雅教育及书院教育。2015年5月,在中国海洋大学创立行远书院,任中国海洋大学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

  

 2.卢晓东,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博士。1969年8月生于山西太原,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并留校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积累管理实务经验二十六年。1995年在北京大学高教所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个人研究领域为教育财政、高等教育管理、比较高等教育、院校研究、课程和教学论,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报纸发表教育评论180余篇,出版专著1部,H指数21。2001年、2005年、2010年三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1998-2017年曾任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2007-2015曾兼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担任多项兼职工作,如2004-2007年担任北京市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2002-2011年担任北京市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工作专家组成员,担任教育部“质量工程”总结与论证专家组成员、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意见起草工作专家组”成员、“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调研组”成员,中国高教学会素质教育分会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委会常务理事等。

  3.杨光明,南开大学原教务处处长,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功能配合物分子设计与结构功能性分子材料、有机-无机杂化先进材料、有机分子与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等。负责、参加完成多项国家与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并在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化学学报,化学通报,功能材料,物理,结构化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已发表论文数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40多篇。致力于打造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大学通识课程。

  

  4.程钢,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明清部分), 国际汉学(中国思想史)、大学人文教育等。参与撰写《国际汉学著作提要》,主要译著有《中国古代思想的世界》,另有教材《<老子><论语>今读》、《老子入门》。主编《洛阳老君山文化志》。主要开设《老子与论语》、《儒学概论》、《清代考据学思想史》等课程。近年来,参与工程文化素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近年来担任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秘书长(2009-2016),华北五省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秘书长(2011-2016)。

  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论文有:“西南联大奥秘的探寻——从梅贻琦的大学理念与文化信仰看”、“现代大学的礼乐重建之道”、“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文化成人”、“略谈清华百年文化理念的演变”、“清华学派综说”、“徐葆耕—-清华精神的思考者”、“大学理念中国化的可贵探索——重读梅贻琦《大学一解》”、“经典阅读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建设”、“激活古代人文传统,回归实践教育的本体含义”、 “从教育过程到教育文化——布鲁纳教育文化观述评”、“教化与净化”、“大学课程的理想”等。

  

  5.李健,32450新蒲京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培养人选”;2004年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作访问研究,先后访问过德国、芬兰以及美国的伊利诺伊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哈佛大学的商学院和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治理理论,侧重于公共事务,如资源与环境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人力资源与创新管理。

  

  6.庞海芍,女,32450新蒲京工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大学教师发展、大类招生与专业选择。出版专著《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主编《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等图书多本;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承担社科基金、教育部、北京市等课题10余项,主题包括:以人为本的大学生专业选择机制研究,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研究,专业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教师发展体系构建与实践等。应邀“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全国高校教师培训网”做专题报告“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大学教师发展的制度构建”。

  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院校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orld Federation of Engineering Organization, WFEO)工程教育委员会委员 (Committee on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CEIE)。

  

  工作坊主持人简介

  1.范怡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专聘教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育学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化与国际教育、创新管理与领导、比较与国际教育、大学教师发展。出版《中国与欧洲大学教师发展比较研究——基于多维学术的视角》《从整合世界观到全人教育:理论与实践》《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等10余部专著和译著。全英文讲授《全球化与国际教育》《比较与国际教育》《创新管理与领导》等研究生课程。曾应邀赴瑞典、挪威、美国高校任客座或访问教授,在国内各高校和国家级、省级教师培训中心主讲教师发展讲座、主持教学研讨工作坊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研修。

  

  2.宋爱玲,西南交通大学体育部副教授,体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四川省成都市高校大学生羽毛球协会竞赛部部长及四川省运动健康管理分会委员。多年来潜心教学,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着力于基于项目的学习的跨学科课程改革,负责的跨学科课程《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荣获第二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年度教学创新奖二等奖。同时以研究导向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取得良好效果,主持及参与的教改项目曾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同时主持国家体育总局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1项(结题优秀),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参与省部级及教改课题7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文章15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4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申请授权国家专利5项,软件著作授权15项,申请外观设计5项,专著2部,参加全国论文报告会三等奖1项。

  

  工作坊简介:

  本工作坊从洞察信息时代的特点、创新人才的需求及新工科建设的方向等方面变化入手,让与会者真切感受跨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跨学科课程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延展挪威科技大学基于项目的跨学科团队学习和西南交通大学基于项目的跨学科课程合作学习案例分析,让与会者了解并参与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的课程设计,通过跨学科课程团队的设计和实操演练,最终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