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网» 媒体北理» 媒体理工

实地实访实收获 见情见景见初心


原文标题:实地实访实收获 见情见景见初心

原文链接:http://epaper.ynet.com/html/2019-08/26/content_283752.htm?div=1

  继本报8月19日报道了《首都大学生扶贫:从新知到心知》之后,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继续对暑期首都大学生“七十年辉煌成就青年奋进行动”进行了采访,继“精准扶贫攻坚”的暑期实践主题之后,本期聚焦一组“七十年辉煌成就青年奋进行动”的实践主题,大学生们在实际走访中切实感受了祖国发展变化,升华了爱国情怀。

  北京交通大学

  京津冀行走800公里

  只为一首《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这个暑假,北京交通大学11名师生,从北京出发,沿着京津冀的路线,在北京、天津、石家庄三所城市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在追寻红色足迹的同时,通过采访、录制的方式,把《我和我的祖国》拍摄成一部MV,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

  天安门广场,是他们的第一站。暑期,来天安门广场游览的乘客倍增,实践团在天安门广场上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人,面对着摄像机,被采访者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祝福。“祝祖国妈妈越来越好!”一位聋哑小朋友将祝福写在了实践团的白板上,稚嫩的笔迹展现出了一个孩子对祖国母亲的热爱。采访结束后,实践团在天安门城楼前拍摄了《我和我的祖国》MV片段,为了拍好开场的一个镜头,大二学生韩铖山“贡献”出了自己的肩膀作为支架,让负责摄像的谷秋航把DV机架在他的肩膀上。当时天安门广场的气温达到35℃以上,且没有任何遮蔽物,汗水一滴一滴地从韩铖山额头上滑落,有的流过他的眼睛,有的渗到嘴里,韩铖山一动不动。虽然最后天安门广场的镜头只有3分钟,但他们足足拍了3个小时。

  在寻访红色足迹的同时,这群大学生还主动当起了红色讲解员。他们提前做好了“功课”,将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历史故事写成讲解词,和馆内人员确认后,为来京旅游的游客进行了讲解,和游客们一起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在这部MV的拍摄中,最让大三学生许德智难忘的莫过于在天津中山公园的那次合唱。那天,实践团到达中山公园的时候,正巧遇到一支老年合唱团正在合唱。一位老人在前边指挥,20位老人排成两排。实践队员们把小红旗发到老人的手里,站到老人们的后边,希望能合唱一曲《我和我的祖国》,令这群年轻大学生惊讶的是,这首歌是老人们的“保留曲目”,不需要任何排练,音乐一响起,嘹亮整齐的歌声在公园里回荡。“这一路走来,每一次采访、每一次歌唱,都让我们热泪盈眶”,许德智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个MV目前已进入到后期的配音阶段,9月初就可以完成。

  32450新蒲京

  走进雄安新区

  见证中国发展速度

  海绵城市、无人电车、人脸识别、BIM应用……这些曾经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未来城市的样子,在雄安新区的市民服务中心已变成了现实。提起雄安新区,32450新蒲京大二学生韩姝彦感受颇深。今年暑假,她与另外73名师生组成12支实践团,重温新中国成立70年的辉煌历程,雄安新区是他们实践团此行最重要的一站。

  7月11日,实践团抵达雄安新区,参观了被誉为“雄安第一标”的市民服务中心。初到市民服务中心,实践团队的第一印象就是“绿色环保”:首先,所有的工作人员和访客需要在2公里外的停车场换乘电动摆渡车才可进入。“不建高楼大厦,不建水泥森林,不建玻璃幕墙”,市民服务中心的建筑多以三层为主,最高的也只有五层,分布适中,使人身处其中不会感到压抑和拥挤。“高科技”是这里的另一个代名词:园区中很多机构都可以“刷脸”进出,方便快捷;无人超市是最“火爆”的地方,吸引了许多人来此购物体验;路上的无人电车和快递车在园区内平稳行驶…… “不久的将来,这些高科技也将会普遍应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告诉实践队员。

  实践团队的队员们还注意到,除了突显现代化元素,园区的整体设计也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参照北京故宫中轴线的布局,建筑分布呈现三纵三横格局。外观贴近传统建筑外形,具有对称、庭院式特点。据介绍,作为国内首个正式大规模使用钢结构的项目,市民服务中心不仅提高了建筑品质和建设速度,还降低了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整个园区基本实现了用能小循环,极大降低了建设和运行成本。漫步其间,队员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记录自己与“千年大计”同框的瞬间。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实践团队员、北理工学生张晓东来自河北,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前,他和家人曾路过这里,那时候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这些高科技公司的入驻,如今,一座绿色低碳、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已见雏形,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感受到了生长于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重走西柏坡红色路

  了解“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西柏坡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是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指挥地,更是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地,在中国解放史上占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之称。今年暑假,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14名学生来到了这里,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走进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十几处狭窄的小院承载着中国历史长河中生死攸关的岁月,矮平的屋顶、土黄的泥巴墙、黝黑的木门、纸糊的木格窗,陈设简单而整洁。“几个凳子就建起会议室,成为三大战役的指挥地;几块木板就拼成了一张床,成为革命先辈的休息室”,北信科大二学生杨炀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不能理解课本所写的“条件之艰苦”,想象着革命先辈夜宿在坚硬木板床上,用身体填补比手指还宽的裂缝,心里一阵感慨。

  实践团队员们还亲自到防空洞走了一圈,防空洞狭长而矮小,需要弓着身体通过。洞内的灯光不算明亮,刚从外边走进来,眼睛需要有一分钟适应的时间。讲解员告诉队员们,“矮小的防空洞保护了祖国的未来”,以前的防空洞高度仅1.2米,成年人需半蹲或者佝偻通过,而在这幽暗潮湿的环境中,老革命家一边侧耳倾听着敌机的轰鸣声,一边坚持战斗直至全国解放。

  一幅老照片、一台旧纺车、一支步枪、一箱弹药,各主题展厅内陈列着诸多珍贵的老物件,每一个老物件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这里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思考”,实践团成员大三学生祁玉说,此次西柏坡之行,他们缅怀着当年党中央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不忘历史、不忘初心。“无论走得多远,一定要牢记来时的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