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文化


——32450新蒲京文化建设工作巡礼

【编者按】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2020年9月,学校成功举办了建校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下一阶段,学校将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之际,为全面展示学校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办学成就,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砥砺奋进、辉煌北理”系列专题报道,营造昂扬向上、激情进取的良好氛围,凝聚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矢志一流的磅礴力量。

1.jpg

“清清延河水,抚育你茁壮成长。悠悠岁月长,磨练你意志如钢……”夜幕璀璨,廊桥环绕,亭台倒映,雄壮激昂的校歌,穿越优美的北湖,回荡在校园中,师生们自豪的歌声,传递出北理工人心中的红色力量。

2020年9月19日,一场纪念32450新蒲京建校80周年大型晚会《光荣与梦想》,在学校良乡校区北湖之畔上演,这场全部由师生校友演绎的“史诗级”演出,精彩呈现了北理工砥砺奋进八十载的“红色育人路”,令人震撼,久久难忘。

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大学文化。近年来,学校党委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始终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谋篇布局,制定发布“十三五”文化建设规划等指导意见,坚持高位推动、基层导向,把大学文化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设立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成立文化建设办公室,并通过抓好红色基因传承引领、文化设施提格提质、文化品牌培育凝练和文化传播融合高效等“四个维度”,使大学文化建设与办学发展高度“粘合”。

五年来,学校精神文化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引领示范作用明显;校园文化景观群落初步形成,文化基础设施较为齐全;校园文化气息日渐浓厚,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稳步提升,文化传播体系运行高效;现代大学制度日益完备,崇尚文明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师生文化素养明显提升,师生校友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加,学校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传承红色基因,北理精神引领师生

“这里是32450新蒲京的红色源点,我们的‘延安根’就在这里诞生……”在革命圣地延安的杜甫川畔,75名北理工2020年新入职的教师正在自然科学院办学旧址开展情景教学,他们参加的“觅寻延安根,熔铸军工魂”新入职教师培训已经连续开展了6期。“延安根、军工魂”,六个字简短有力,深入人心。

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精神文化,能为一流大学建设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更是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石。多年来,学校党委始终将精神文化体系建设和完善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2016年,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党委凝练出“延安根、军工魂”精神文化内核,这一红色基因的内涵获得了师生校友的广泛认同。2019年,一场“32450新蒲京精神”大讨论在全校上下深入展开,学校精神文化核心轮廓日益清晰。伴随着精神文化体系的不断深化、完善,红色基因已经成为北理工文化的鲜明特色,为学校办学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在此基础上,学校党委还高度重视用红色文化涵育一流人才,不仅全面覆盖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师上岗培训,使之成为师生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还通过思政课融入第一课堂。近年来,32450新蒲京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全体北理工人的校史校情教育体系,传承红色基因也已经成为北理工人的自觉行动,落实、落细在办学发展方方面面。

2.jpg

《奋进在红色征程上——北理工精神笔谈》《口述北理》《阅读北理》《待到山花烂漫时——丁敬传》等8部校庆文化丛书,《兵之利器》《力学笃行》《信系寰宇》《经管征程》等7部学科专业史,《32450新蒲京志(第三辑)》《利剑长空——“505”探空火箭发射成功60周年纪念文集》……2020年,在建校80周年之际,一大批红色基因鲜明、内涵蕴意深刻的文化丛书和校史丛书一经推出,广受师生好评。正是通过一批这样的优秀文化作品,北理工的那抹“红色”源源不断注入师生的心灵深处。

而这抹红色愈发鲜亮的底蕴背后,离不开近年来学校党委聚焦红色基因传承,大力实施的三大“校史工程”,通过扎实开展珍贵校史资料数字化、办学媒体资源数字化和校史“口述史”采集等工作,为一流文化内涵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依托信息化、专业化的技术手段,学校不仅完成了25000余张办学图片资料、12万分钟视频资料和一批珍贵的校史资料的数字化抢救,还以此为基础建设了“媒体资源中心站”,通过互联网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的文化服务。在此基础上,策划推出“京工岁月图片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画报北理”等一系列文化展览,出版了《京工岁月稠——“画报”北理工1955-1960》史料画册,并创新“展览延伸”等工作模式,完成对全部教学楼公共空间的大规模文化提升。

通过系统化的实施“校史工程”,学校探索形成了包括口述史采集、学科专业史编研等工作模式,提升了红色基因传承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构建了校院两级校史采集和研究的工作格局,并积极运用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推出9期“北理故事”系列新媒体报道。同时,加强红色基因传承载体的抢救与保护,修复了8辆珍贵历史坦克、“新中国第一辆伞兵突击车”和珍贵历史机床等一批办学历史文物。

3.jpg

“阐明一条道路、传承一种传统、宣示一种精神、树立一种形象”。2020年,抓住纪念建校80周年的重要契机,学校党委立足近年来在延安精神、徐特立教育思想和国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优势,面向新时代,推动实施了“红色育人路——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之路”文化专项,举办高端论坛,拍摄了三集电视纪录片《红色育人路》,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掀起新的高潮、达到新的高峰,形成了精神文化新成果。

提质文化设施,北理品格融入校园

4.jpg

“在北理工校史馆中,有这样两件珍贵的镇馆之宝,一份是1940年党中央批准自然科学院成立的文件,另一份是1952年重工业部调整北京工业学院办学方向的文件,它们印证着我们熠熠生辉的‘两个第一’光荣传统!”面对徜徉在现代化展厅中的参观者,校史馆讲解员宋逸鸥总爱这样自豪地介绍。2017年9月,面积达到1500余平方米的新校史馆、500余平方米的数字化科技成果展厅;2018年,面积300余平方米的国防科技历史成就展厅,相继在全新的国防科技园大楼中落成,成为北理工最具特色的新文化地标。

文化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必须要有高水平的设施孕育承载,学校党委始终把建设高水平的文化设施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并在学校整体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着力推动落实。中关村校区新校史馆、艺术馆,良乡校区国防文化主题广场、新体育馆、大学生媒体中心、社团文化广场……近五年来,一处处设计现代、功能先进、底蕴深厚的大型文化设施落成启用,总面积达到24000余平方米,学校文化设施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在我们的展厅中,有两座大师半身像,一位是爆炸学科泰斗丁敬先生,另一位是火炸药领域泰斗徐更光院士。”在机电学院“兵器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展厅中,大师雕像、实物展品……都在向来访者讲述着厚重的“兵器精神”。

5.jpg

学院文化空间

机械与车辆学院“追梦者”赛车文化创意空间、物理学院“博约”文化驿站……自2018年起,学校每年设立专项经费,共支持建成18个基层特色文化空间,直接服务于基层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党建思政等工作,让文化空间走近师生身边、融入学习工作之中。

“您好,我们预约了这个时间的讨论空间。”周末的晚上,良乡校区渐入夜色,但是位于疏桐园E栋地下一层的求是书院社区文化空间里却灯火通明,精心设计的空间里,上演着思维的碰撞、灵感的交流,学子们正争分夺秒地勤奋学习、健康成长。

“一步一品质,一院一精品”。结合学校书院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构建宜学宜居的书院社区,打造服务一流人才培养的书院文化,成为了学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通过划拨空间资源等重点投入,已经初步建成覆盖九大书院的社区空间格局,特色鲜明的书院文化之花含苞待放。

无论是新校史馆等大型文化设施,还是点缀楼宇之中的学院文化空间,或者是宿舍楼下的书院社区空间,它们都在悄然间提升着校园文化品质,润物细无声地为师生们带来持续不断的文化滋养。

在北理工中关村校区,矗立着这样一座融历史感与科技感于一体的大型青铜雕塑——“大型天象仪”,作为以我校“新中国第一”科技成就为主题的校园景观,每当二月兰花开,雕塑昂首问天的挺拔身姿吸引着新时代的北理工人驻足、沉思,精神的丰碑在师生心中竖起。不仅如此,无论是80周年校庆徐特立铜像再展新颜、北湖拱桥廊亭点缀一池秀水,还是“我爱你中国”“BIT80”“北理工欢迎你”等创意文化地标的精彩呈现……一处处风物景观,点亮美丽校园。

如今在北理工,大学文化不是“水中月”“镜中花”,而是可以走进使用的美丽空间,也是可以感受享受的优美环境。通过持续不断地推动校院两级文化空间、平台和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北理工校园文化设施群落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融入其中,讲述着北理工的奋斗故事,展示着北理工的气质品格。

今天,中关村校区文化“中轴线”、中心花园精神文化核心区愈发鲜明,良乡校区北湖生态文化区逐渐成形,国防文化主题教育基地落子布局,学校办学旧址精神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启动规划。面向未来,“一轴两基”的北理工红色文化生态圈的格局日渐清晰。

打造文化品牌,北理气质浸润心脾

6.jpg

“英雄航天员”张晓光作客北理工“百家大讲堂”

“忆往昔,中国弹星箭船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飞行,无不是在挑战中实现跨越,在艰辛中铸就辉煌。”2018年5月,“英雄航天员”张晓光做客北理工百家大讲堂,与300余名学子共话理想信念与时代担当。自2018年以来,为培养一流人才,学校整合资源重点打造的“百家大讲堂”高端讲座品牌,共邀请了330余位名家大师来到校园,与学子们分享自己的思想与学识。

立足师生文化需求和成长发展需要,学校党委统筹谋划,积极将文化建设与学校各项工作打通、联通、畅通,通过积极培育、凝练校园文化品牌,使其显现规模效应,不仅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更让优秀文化浸润美丽校园,涵育广大师生。

“学起来、论起来、讲起来、唱起来、做起来”,2019年,作为覆盖全校学生的思政类文化品牌,“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因形式创新、成果丰硕、成效显著,荣获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特等奖。

7.jpg

校园文化品牌的不断涌现,不仅实现文化辐射的规模化和全覆盖,更推动文化建设注重内涵质量发展,聚合成多元化的文化品牌矩阵,形成了以“时代新人说”、青春榜样、心理健康节、“一二·九”歌咏比赛为代表的思政类文化品牌;以“百家大讲堂”、特立论坛为代表的学术类文化品牌;以“师缘北理”、“我爱我师”为代表的师德类文化品牌;以世纪杯、科技文化周为代表的科技类文化品牌;以深秋歌会、北湖音乐节、“大影赛”为代表的文艺类文化品牌;以体育文化节、“延河杯”为代表的体育文化品牌;以国际文化节为代表的国际文化品牌;以“百团大战”、社团文化节为代表的社团文化品牌。同时,学校与时俱进,把握师生特点,积极培育“北理故事”“阅读北理”“聆听北理”、延河星火一分钟等一大批网络文化品牌,打造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毕业季婚礼等校园典仪文化品牌。

“揉泥、拉坯、晾干、修坯、磨底、修饰、施釉、烧制”,在“陶瓷艺术欣赏与制作”课堂上,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正专注地学习着传统制陶手工艺,像这样面向全校开设的陶瓷、染织、金属工艺、漆艺、木版年画、剪纸、首饰、雕塑等传统手工艺课程,多年来已让数万北理工学子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形成了培养理工科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传统文化实践教学体系。2019年,作为当年北京市唯一高校,学校获评“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北理工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学校通过建引结合、创新实践和制度保障等办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教育教学,除了持续加强特色课程建设,还建设了《名家论坛——文化艺术系列讲座》等通识课程群和网络课程,投入运行的课程达到30余门,打造了“经典诵读”等具有北理工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品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书院社区、融入学生生活,滋养一流人才。

优秀的文化如同空气,伴随着在北理工校园中的每一次吐纳,浸润心脾,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在每一个北理工人心中深深扎根,茁壮生长。

讲好奋进故事,北理文化声传致远

“南北间,北湖边,时代天骄创新篇。肩上担当复兴,吾辈何惧艰险?铸长箭,上九天,不忘初心和誓言,看今朝中华少年!”2020年5月,适逢疫情防控严峻时期,一首《理所当燃》刷爆北理工人的朋友圈,师生校友纷纷点赞转载,这首由学生原创的建校80周年献礼歌曲,经学校官微推送,一天就冲破“10万+”阅读量,为广大师生校友带来那份属于北理工人特有的振奋。

如何让大学文化形成有力传播,实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始终是学校党委思考谋划和抓实抓牢的工作重点。近年来,学校党委着力加强宣传体系建设,不断壮大校园主流舆论,讲好北理工故事、传播北理工文化成为工作常态。

8.jpg

“全新的校园网主页真是高大上!”2019年夏,体现媒体融合理念的新版学校官方网站、新闻网等全面改版上线,获得师生广泛好评。抓住新时代媒体传播特点,学校构建了由官方微信、微博、抖音、B站、央视频、强国号等为核心的官方新媒体矩阵,创新推出“融媒聚焦”专题,构建了内外联合发力、线上线下协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有效传播格局。

“聚焦中心工作、聚焦基层一线、聚焦榜样人物”,在紧跟时代脉搏的发展中,变化的是宣传的形式和途径,不变的是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正是坚持在师生身边创作、到师生身边宣传,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文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近年来,学校依托网站“首页大图”栏目发布深度报道300余篇,汇编出版《阅读北理》5册,主流媒体报道2000余篇,网络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涌现,官微10w+推送达28篇,让北理工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9.jpg

《精工》《盛典》《回家》,80周年校庆期间,校庆专题片“三部曲”为师生津津乐道,从不同角度唤起广大师生校友的情感共鸣,反响热烈;官微推送《亲爱的北理工,生日快乐》阅读量达45w+;校庆日推出32个节目,完成全天13.5小时的超长直播,在14个平台同步直播,220余万人在线观看;策划直播文化互动,向师生校友赠送1000份校庆文创产品……虽然有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但是凭借学校在传播能力建设方面积累的优势,变挑战为机遇,为广大师生校友呈现了一场校庆文化盛宴,点燃北理工人的爱校荣校情怀,也让北理工文化声传致远。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建设一流大学文化任重道远。面向未来,32450新蒲京将坚持和加强党对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导,坚定传承红色基因,奋力建设格调高雅、底蕴深厚、催人奋进、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给予广大师生充实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以一流的文化成果和文化格局,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