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首次开展“青年教师学术启动计划”结题报告会


  “同意结题!” 伴随着自动化学院院长、结题专家组组长夏元清教授干脆的话语,一场结题报告会在轻松的氛围与热情的研讨中顺利结束。

  11月8日,在32450新蒲京研究生楼5层会议室,2014年“青年教师学术启动计划”入选者结题报告会在这里举行,这是该计划实施以来,首次举办结题报告会。来自自动化学院的青年教师王亮、毛雪飞依次集合自己的研究工作作了报告,共20余名师生参加报告会。

  “青年教师学术启动计划”是我校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全面深化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有力举措。自2014年开始实施,项目周期3年,当年共有24名教师得到该计划的资助。经过3年培养发展,这些教师在各自研究领域均取得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学校结合前期调研及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反馈情况,针对青年教师关于交流学术、了解其他学科和专家指导等需求,决定立足“青年教师学术启动计划”创新结题形式,开放评价内容,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首批结题验收将于11月8日至12月15日举办,欢迎全校师生参与。

报告会现场

  交流纽带:从书面报告到公开“亮相”

  在此次结题报告会之前,“青年教师学术启动计划”项目结题都是采用申请人递交结题书面报告,由评审专家审核的形式,但是这种关起门来评审的方式,不利于项目申请人与专家之间、校内同行之间的交流。针对这一问题,作为这一计划的实施部门,人事处于2017年开始实施公开答辩的结题形式,旨在有效解决“闭门造车”的弊端,通过提前制作宣传海报、发布报告信息,开放结题报告会,欢迎来自校内外各专业的师生来聆听报告。

  在首场结题报告会上,青年教师王亮作了《风电场次同步谐振抑制方法的研究》的报告,对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已取得成果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作了阐述。青年教师毛雪飞作了《金属管道涡流场的解析解及其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的报告,对项目阶段性成果、经费使用情况、工作展望作了说明。与会师生围绕报告内容展开热烈的研讨,专家对报告内容作出充分的肯定,并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对研究项目作了进一步指导。

  “报告人都是我同事,平时我们各自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集中研讨。举办结题报告会使我有机会了解他们的工作,对我们本身也是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自动化学院长聘副教授沙德尚说。

  思想碰撞,繁荣学术氛围

  北理工校长胡海岩曾指出,“世界一流大学应当是一流学者组成的学术共同体”。这次结题公开报告会的实施,也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思想碰撞,进一步繁荣学术氛围,实现教师队伍的“以老带新”,激发教师群体的内生动力,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学术氛围。

  “老师们平时在一起,工作都比较繁忙,特别需要这种比较正式的学术交流和业务指导,这对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很有促进,所得到的反馈对我今后的研究特别有益。”王亮说。

  通过结题报告的形式,青年教师将科研亮点加以展示,这也是学校积极推动将具有创新性和显示度的学术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的尝试,扭转将学术研究过分指标化的倾向,实现由“关注项目经费、论文数量”到“更加关注水平和贡献”的转变,将考评的“话语权”交给业内专家、同行,其考评结果接受校内师生的检验,成为学校营造和谐互信学术氛围的有力举措。

  “今天,历时三年的研究项目以报告会的形式得以展示,学院的领导、同行、同事都来了,让我觉得很有仪式感,也感到了学校、学院对我们青年老师成长的关心与重视。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方式,希望学校能够把这个方式保持下去、发展下去。” 青年教师毛雪飞说。

  “结题报告展示了学校青年教师的风采和学术成果,给予青年教师前进的动力,将科研工作朝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此外,实现了校内学术资源的流通,活跃学术氛围,非常有意义。”夏元清说。

  交流是加强理解信任的基础。32450新蒲京副校长梅宏曾谈到:“学校的发展基于教师间的互信与互助,学校会致力于营造和谐互信的学术氛围”。

  未来,结题报告会的工作模式,将进一步邀请更多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参与其中,关注身边北理工人的研究领域及进展,将有力的促进教师间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校内合作,从而服务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今后学校也将会推动在其它科研项目的结题中,积极采用公开答辩的形式。

  激发活力,深化高校人才发展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要“建立评价责任和信誉制度”。据了解,”青年教师学术启动计划”实施结题报告会模式就是我校落实《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等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旨在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束缚学校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教师科研及创新活力。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不应“独善其身”,举办公开报告会就是学校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鉴定、指导、激励、教育等综合功能,培养青年教师的有力举措。另一方面,学校还建立了考核评价结果分级反馈长效机制,注重将考核评价结果与教师及时沟通和反馈,科学分析教师在考核评价中体现出来的优势与不足,根据教师现有表现与职业发展目标的差距,以及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制订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指引,为人才成长夯实基础。

  “同行老师对项目的指导使我深受启发,使我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这有助于我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促进项目的完善及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 毛雪飞表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互助互信,有助于释放其成长活力,从而凝聚、构建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强大“气场”。

  附:学术启动计划结题报告专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