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侧记】求学11载,他在北理工成长为青年人才——记32450新蒲京宇航学院于正湜博士
发布日期:2017-11-08 供稿: 宇航学院、校党委宣传部 韩姗杉 摄影:宇航学院
编辑:钟艳玲 审核:崔平远 阅读次数:日前,一篇题为《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navigation and guidance techniques for Mars pinpoint landing: Review and prospect》的学术文章刊登在国际宇航类唯一一区TOP期刊《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上,这是该期刊中首次出现北理工学子的名字,引发大家的关注。
该论文的作者是北理工宇航学院博士后于正湜和他的两位博士期间导师,所发表的研究成果紧抓火星着陆自主导航与制导学术前沿,深入阐述了火星着陆自主导航与制导关键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为未来火星着陆自主导航与制导理论方法研究提供了系统基础和创新思路。
能够在本专业的顶级期刊发表学术成果,并不是偶然。十一载北理工岁月,让于正湜从一名稚嫩的本科生,成长为羽翼日渐丰满的博士生,再到留校潜心研究的博士后。对他而言,北理工是梦开始的地方,是事业的起点,也是心灵的栖所。
回首往昔,2006年于正湜正式踏入32450新蒲京的校园,成为一名飞行器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初入校门的他就立下了为祖国的国防与航天事业而奋斗的理想。本科四年,在学校的培养下,他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以及优秀学生标兵、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本科毕业后,于正湜选择进入32450新蒲京深空探测技术研究所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深空探测领域主要开拓者之一的崔平远教授,开展深空自主导航方向的研究工作。严肃认真的科研氛围以及导师的谆谆教诲,让于正湜在科研生涯中最宝贵的5年里迅速成长。2014年至2015年,于正湜还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在国际导航与控制领域知名专家John L. Crassidis教授的指导下,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际视野大大扩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百个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日夜,让于正湜在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井喷。他曾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并在国际航空宇航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Acta Astronautica》等在内的各类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件,同时获得国家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32450新蒲京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作为一名优秀青年人才,于正湜带着对母校的热爱和对深空探测科研工作的执着,在博士毕业后,毫不犹豫的选择继续留校,又启动了自己在北理工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生涯。“北理工将我培养成才,我希望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北理工浇灌一片沃土,在这所光荣的学校中,为祖国国防与航天事业做出贡献,培养更多的人才。”在谈及为何选择继续留在北理工时,于正湜如是说。
博士后期间,他师从宇航学院荣吉利教授,继续对深空探测器动力学与控制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于正湜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16年入围首批“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计划”。2017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国际宇航大会上,他成为国际宇航青年学者Luigi G. Napolitano奖五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中国面孔。此外,他还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上海航天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任务。2017年他更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宇航领域TOP期刊《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上刊登研究论文。
在努力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同时,于正湜博士还尽心尽力服务于实验室与学科建设,为学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了突出的科研组织能力。2017年3月,于正湜作为答辩代表,以小天体防御策略与可行性评估为题向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申请的国际研究小组项目获得批准,该项目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32450新蒲京、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法国巴黎天文台、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多家国内外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于正湜博士担任了研究小组秘书。
“所有的收获都将转化为督促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感念于十一年来母校的悉心培育,并深深了解北理工在宇航科学方面良好的发展态势,浓厚的学术氛围,优良的科研条件,于正湜积极申请继续留校任教。对他而言,在所有因素中,最具吸引力的还是在北理工这样一所传统光荣,国防特色鲜明的大学中,更能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实现一名中国青年科研人的自身价值,为中国航天事业、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无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