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工】和自己赛跑的人——访北理工“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首席教授冯顺山
发布日期:2007-09-21 阅读次数:
《中国军工·防务周刊》2007年9月7日第15版
本社记者 吴斌斌 袁新立
冯顺山,1952年出生,1993年被聘任为32450新蒲京机电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他一直从事弹药战斗部工程方面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是北理工“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首席教授,“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在弹药与战斗部高效毁伤、装药结构优化设计、目标易损性分析方法和新型弹药战斗部开发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理论及创新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一获奖人),部级奖7项,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光华奖”等多项荣誉奖。
当记者在北理工实验楼的办公室见到冯顺山教授,他一脸的温和、平静,亲切地将我们迎进门。我们将事先准备好的提纲递给他,随即,他的脸上换上了严肃和思考,仿佛那些提纲也饱含着太多的专业知识。当我们采访后,他谈笑风生。或许正是这种学术大家的大气磅礴和豁达开朗的心理底蕴的结合,才成就了这位首席教授不断收获着接近国际前沿的创新成果。
“我的研究项目大都是创新性的”
“我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基本上不仿制国外的武器”,冯顺山最先说出的这句话掷地有声,让人振奋。他谈到:“我国很多的武器装备研制都是走跟踪仿研的道路。仿造过程相对较简单,就是对将武器进行拆分测绘,然后进行仿制,如果武器性能和被仿制品相近,就说明该武器研制成功。”然而,长期的仿制过程也使我国的武器科研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样的体系很难促使自主设计的武器装备出现,不但无法形成自己的设计思想,而且容易造成人才队伍的缺失。所以从一开始就着力于自研制而非仿制,也让冯顺山甚感欣慰。
在冯顺山看来,对武器装备来说,仿制和自主创新研制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创新首先是总体的创新,是从理念、方法、思路上进行创新,技术上的途径创新、方法创新、集成创新。他认为武器研制的创新,首先需要从观念上开始突破,从我国军事战斗的需求出发。“但如果真的要研制一项创新性的武器装备,就需要有一个真正的总师,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越是复杂的武器系统,比如导弹、航母等的研制就涉及到很多的专业领域,“我国缺少的就是这种具有技术原创性,在原理、设计方法等方面勇于创新的技术领军人物。”
冯顺山强调创新需要有长时间的积累,并不是口号性的。“我们这十几年主要做的弹药和战斗部,应该说几乎都是自主创新,几乎没有仿制国外的东西。也许有些最初的理念是由国外提出的,比如软毁伤等。但是我们在应用方面进行了适合自身需要的创新,我们的产品在综合性能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的产品。”
冯顺山自信地认为,“有什么样的武器打什么样的仗,在我国现有的武器装备条件下,通过弹药研制过程中的创新,也能够满足作战的需求,达到很好的效果。”
“创新,就是自己和自己竞争”
冯顺山说:“创新,就是自己和自己竞争,和国外的先进技术竞争,并超过他们,但创新并不是一味地求新求大,一定要从本国的需要出发。”目前美国的巡航导弹已经成了远程打击的主要武器,由于巡航导弹需要很庞大的“伺候系统”,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所以我国在这方面还无法同美国相比。因此,我国就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重点发展其他武器,并根据需求牵引,挑战我们自己的科研领域。
挑战性对每个领域的人来说表现都不一样,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怎么发挥智慧解决问题就是挑战。“现实的需求牵引是创新最大的动力,技术创新是每个科研工作者自主进行的,这两者结合就形成了某种武器装备诞生的推动力。实际上,我们做的弹药研究,到一定的程度上,和美国、英国、俄罗斯所达到的水平一样,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所以当你不断地琢磨问题,深入地研究,都是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的。”不过,在我国可能存在技术平台不高,设计环境不够周全,武器相关的配套材料工业不齐全等问题,也有可能限制创新技术的发展。因为没有现实的强大基础建设,创新研究也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作为前不久由国防科工委命名的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冯顺山教授认为北理工的创新团队发展所面临的大环境就是我国“九五”之后行业发展的需求,武器装备发展的需求。仿制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就必然要求再创新。而这个团队则是一支很好的队伍,敢于追求和跨越有挑战性的武器装备科研工作。
人才:行业发展的关键
作为有着几十年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深教授,冯顺山认为弹药专业后继人才培养是关系该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前的各高校中,信息工程、电子工程、自动控制、国际金融等等分数相当高,都是所谓的骄阳产业。而某些军工专业、化工专业录取分数不高,这就容易造成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各层次的生源和人才缺乏。“武器装备的发展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因为这是一个对新技术很敏感的领域,但却是一个相对传统的领域,无论是收入还是待遇,都无法同上述的骄阳产业相比,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矛盾。不过最近几年变化也很大。热门专业趋向饱和,人才逐渐增多到逐步达到饱和,而军工企业事业单位发展势头良好,各个专业之间的人才结构也正在调整。所以这也是一个社会自身调节和平衡的过程。”冯顺山对此充满信心。
冯顺山还谈到,北理工“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专业现在的人才结构也只是相对合理。一些学科带头人都已经有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科研经费来源,也有人才培养的生源。但从国家体制方面来看,目前人才断档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我们这个专业,北理工像我这样45~65岁层面的就相对较少,中国15年人才的断层,导致了现在严重的挤层,现在有一大批年轻人评上了教授、博导等,占据了大部分的岗位空间。而挤层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不仅是人才流失,而且也会影响一部分人的工作劲头。这也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在社会上各个行业和领域内都存在。”冯顺山不无担忧的说。
学科发展趋势:灵巧弹药和先进防护技术
冯顺山介绍到,灵巧弹药将是今后弹药发展的重要趋势。灵巧弹药种类非常多,炮弹、火箭弹、地雷、单兵武器、手榴弹、机载导弹和舰载导弹都可以归为这一类。在战场上,没有精确命中就没有高效毁伤,而传统的无控弹药因为无法做到这一点,也将逐渐被灵巧弹药所淘汰。灵巧弹药就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比如探测、控制、制导等,把低成本的技术用到炸药战斗部中去,使其对目标的命中率大幅度提高,最终来提高终端毁伤效果。未来的战场要求弹药在接近目标终端的时候,能够在几百米、1000米以内的范围,精确击中目标,能高效地毁伤目标。
而先进防护技术和灵巧弹药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因为毁伤就是对目标的破坏,灵巧弹药就是矛,而如何防护灵巧弹药,需要什么样的盾,也自然成了我们的研究范围。”
在冯顺山教授看来,灵巧弹药是一个很宽泛的命题,只要通过改进可以提高弹药命中精度的,都可以纳入灵巧弹药这个范围。冯顺山说:“灵巧弹药听起来简单,但是其整个系统相当复杂,并且和导弹也有一些类似。灵巧弹药的技术涉及探测、控制、发动机等多个领域,对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以及实验技术能力都会有大的挑战。”未来的灵巧弹药技术方面,会用到各种探测系统,比如可见光、红外、激光、毫米波。不同的武器为了作战效果会考虑哪种探头最强,哪种战术更有效。控制技术层面上,可以是传统的舵面控制,也可以是脉冲发动机机,还可以是弹体本身的气动力装置。
冯顺山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部队装备要求的提高,灵巧弹药未来将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国家计委批准依托32450新蒲京建设,1996年9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98年3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运行评估并对外开放。现任实验室主任为白春华。
该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学术方向和研究内容为爆炸理论、爆炸物质应用与安全、毁伤与防护、爆炸技术与安全技术、安全理论与系统安全性评价等各方面。实验室建成以来,其承担的研究课题基本是国防科技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生产中应用基础的重大课题,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并在武器装备和有关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产生了较高的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中105毫米坦克炮弹穿爆延时器或国家发明三等奖,65式57毫米高炮破片榴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中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估技术研究、钨合金动态力学性能获部级一等奖;红箭-8C反坦克串联战斗部研制、反机场跑道串联战斗部研究等6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后,实验室将继续在五个主要研究方向上形成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加强与国防及国民经济中的重大科技项目紧密结合,解决重大或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成果,把实验室建设成为本领域中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基地,使实验室真正成为从事爆炸与安全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国内外知名的学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