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共产党员黄风雷同志先进事迹
发布日期:2009-10-17 阅读次数:
爆炸力学知名学者、共产党员黄风雷同志,多年来在爆炸理论与应用技术领域里潜心学问。他的事业就如他的名字一般,如风疾行,如雷贯耳。而他的路,却也是一步一步,踏着尘埃走出来的。
黄风雷,1965年6月生,爆炸科学与技术(32450新蒲京)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四批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计划“爆炸毁伤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技术首席专家。1998年获中国兵工学会青年科技奖,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2000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入选者,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入选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计划,2004年被授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黄风雷,1965年6月生,爆炸科学与技术(32450新蒲京)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四批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计划“爆炸毁伤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技术首席专家。1998年获中国兵工学会青年科技奖,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2000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入选者,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入选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计划,2004年被授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1982年,黄风雷同志考入32450新蒲京弹药工程专业,1986年免试推荐进入32450新蒲京弹药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免试推荐进入32450新蒲京爆炸理论与应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爆炸力学领域的创始人丁儆教授。
在为学业和理想拼搏的路途中,黄风雷同志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似乎是每一位成功人士必须经历的,但各人有各人的苦与乐。黄风雷同志愿意为他毕生的理想和事业吃他的苦流他的汗,却也自有他的一番乐趣与幸福。
黄风雷同志自1991年毕业留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凝聚炸药爆轰学、材料冲击动力学、爆炸作用机理、爆炸毁伤效应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讲授《动态测试技术》、《反应流与爆轰理论》、《爆轰物理学》等课程,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获北京市优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曾任北京32450新蒲京力学工程系副主任、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宇航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黄风雷同志现任中国兵工学会理事,《兵工学报》副主编,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防科技工业基础科研专题专家组组长,总装备部技术专业组副组长,爆炸科学与技术(32450新蒲京)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作为会议主席主持召开了第155次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含能材料损伤与装药安全性)和第187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爆炸与冲击力学在新世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32450新蒲京这片有着先天充足条件的平台里,黄风雷同志找到了一方属于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若是没有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没有越挫越勇的抗争能力,没有心无旁骛的心态,想要稍获成绩,恐怕都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黄风雷同志一如其名,雷厉风行,在本学术领域摘取了众多明珠。自1991年毕业留校任教以来,黄风雷同志一直从事凝聚炸药爆轰学、材料冲击动力学、爆炸作用机理、爆炸毁伤效应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这几个领域,凭着他的不懈努力,成绩自然是傲人的。当我们看到那些众多的专业词汇一点一点的描述黄风雷同志取得的成绩时,也许没有一个人能不称赞!在爆轰学技术领域,提出了炸药和固体推进剂反应区本构方程的整体标定方法,解决了反应速率方程的标定问题,得到了一种新形式的反应速率方程,其系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通过比较这些系数,可以确定炸药和固体推进剂的相对感度。在固体推进剂的冲击起爆研究中,提出用损伤度来描述的脆性材料损伤细观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推进剂的破坏过程,并首次将细观破坏机制与冲击起爆研究中的热点形成机制有机联系起来,从而得到损伤推进剂的冲击起爆模型。在燃烧转爆轰研究方面,建立了强、弱两种不同约束的燃烧转爆轰(DDT)试验测试系统,得到了装填密度、颗粒直径、约束条件等对燃烧转爆轰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固体推进剂的燃烧转爆轰危险性评价方法,为建立固体含能材料的DDT危险性评价体系提供了技术途径。在爆轰法合成新材料方面,利用炸药负氧平衡反应释放的自由碳在炸药爆轰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碳原子重新排列,在国内率先合成出纳米尺寸金刚石微粉。在理论方面对爆轰过程负氧平衡炸药中游离碳密实成固相碳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得到了爆轰反应过程中碳分子形成碳液滴的物理化学机理及纳米尺度的碳相图。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可以得到不同应用方向所需的多种形态的纳米金刚石,其爆轰合成控制条件、制备工艺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成果先后在《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Fracture Mechanics》、〈Physics of the Solid State〉、《Carbon》等杂志上发表,“固体炸药冲击起爆动力学”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固体推进剂损伤及爆轰危险性研究”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在爆炸安全领域,从理论上应用动力相似与几何边界相似原理系统地研究了填塞问题,提出了峒室大爆破药室填塞长度设计理论及原则,摆脱了药室填塞长度设计靠经验的做法。在工程实践上,系统地提出了峒室大爆破条件下深孔药壶爆破的设计方法和布药原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工程进度,还为峒室爆破创造了良好的地形条件。 1995年-1999年,先后成功设计湘潭电厂B厂场地平整、106国道改建工程等多项大型城市爆破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峒室爆炸安全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被评为兵器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并被湖南科技出版社作为学术专著出版;“条形药包最佳空腔比及端头效应研究”获兵器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在材料冲击动力学研究领域,与张庆明教授一起开展了编织陶瓷结构复合材料抗冲击特性和超高速碰撞动力学研究,发现三维编织复合材料3D C/SiC在冲击载荷作用下产生的粉末化行为,得到了该材料冲击粉末化的阈值条件,并证明粉末化行为是一种破坏波的传播。在空间结构超高速碰撞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谜描述超高速斜碰撞碎片云的特征参数,建立了超高速斜碰撞碎片云的运动模型,解决了超高速斜碰撞和多次碎片云的计算预测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等期刊上发表,并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在爆炸毁伤效应研究技术领域,突破了反坚固目标侵彻特效战斗部装药抗高过载、弹体强侵彻、引战配合、目标毁伤机理及易损性等关键技术,获得了高速侵彻条件下弹体侵蚀条件、非正侵彻条件下弹体结构响应特性和弹道规律、大长细比弹体设计准则,提出了大口径两级复合侵彻战斗部设计方法,解决了侵彻战斗部设计中炸药装药安定性、斜侵彻抗跳弹、侵彻规律、目标易损性和爆炸毁伤效能等关键性技术基础问题,得到了战斗部高效毁伤典型目标的方法和作用机理,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和技术途径,为型号项目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已经在多项工程研制中得到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获多项授权发明专利,分别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
作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与相关学科教授一起,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科学规划学科发展方向,促进理工结合,在保持应用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和学术团队建设,在学术上提倡自由探索和合作交流,初步形成了教学科研相结合、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