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在高安全性金属锂电池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32450新蒲京科技创新计划的资助下,32450新蒲京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黄佳琦特别研究员课题组在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金属锂电池中高安全性金属锂负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Artificial soft–rigid protective layer for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anode”于2018年1月8日在线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影响因子12.124)。论文第一作者为前沿交叉院研究生许睿,通讯作者为黄佳琦特别研究员。

  金属锂凭借其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 h g−1)和最负的电极电位(−3.045 V vs. 标准氢电极)而被认为是最具有开发前景的高比能负极材料之一。但金属锂电极的实用化受到锂枝晶生长和较低循环效率的限制。金属锂是一种高活泼性金属,与电解液接触时形成结构和组分复杂的固态电解质界面,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难以维持界面的稳定。因此,界面处锂离子的不均匀沉积易引发针状、树枝状、苔藓状的锂沉积。锂枝晶的生长一方面会刺破隔膜,与正极接触引发电池短路,造成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增大了金属锂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使得副反应增多,电池的循环效率进一步下降。

“刚柔相济”的复合膜对界面进行修饰后,可有效依附于金属锂表面,并抑制枝晶生长的示意图

  为了构建稳定的金属锂/电解液界面,调控锂的均匀沉积,该课题组提出以无机LiF为刚性组分,以PVDF-HFP聚合物为柔性组分来构建“刚柔相济”的复合膜,以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稳定金属锂与电解液的界面。其中,柔性聚合物提供的柔性和可伸缩性可承受金属锂电极沉积/溶解过程中的界面波动,而刚性组分的引入可进一步提升修饰层的机械模量,从而抑制锂枝晶生长,实现锂的均匀沉积。将这种同时具有好的形变性能、高的机械模量和离子导率的界面修饰层引入到纽扣电池中后,Li-Cu半电池、Li-Li对称电池的循环寿命以及循环稳定性都显著提升;与磷酸铁锂正极匹配的全电池测试中,复合层修饰后的电池循环寿命提升了2.5倍。

Li-Cu半电池和Li-LFP全电池循环测试结果及相关锂沉积形貌差异

  黄佳琦特别研究员于2016年9月加入北理工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并组建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长期从事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在储能体系中的应用研究,先后在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ACS Nano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发表论文总他引6000余次,其中23篇为ESI高被引论文。入职一年多来,先后获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入选32450新蒲京科技创新计划(国家优青培育项目)以及在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资助下,主要开展下一代储能器件中关键纳米能源材料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Science Bulletin等期刊发表一系列研究工作,并于2016年11月获评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

  

  论文链接:

  R. Xu, X. Q. Zhang, X. B. Cheng, H. J. Peng, C. Z. Zhao, C. Yan, J. Q. Huang*. Artificial soft–rigid protective layer for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anode. Adv Funct Mater 2018, 28, 1705838.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1705838/ful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