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一篇古志民教授追忆报道引发的回声


【编者按】日前,党委宣传部在计算机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发掘和采写了古志民教授先进事迹的报道材料,在学校师生员工中引发广泛反响。在全校上下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大讨论之际,我们要发扬古志民教授俯身教学、潜心科研、甘为人梯、爱岗敬业的精神,积极学习身边的榜样,进一步思索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四有”教师,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李凤霞(计算机学院教授):

  缅怀古志民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乐于奉献,这是我看到的古老师。他作为博导,一直承担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任务,长年奔波于中关村与良乡两个校区之间,坚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从没调停课,从没迟到早退,数年如一日!我们永远缅怀古老师!

计卫星(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古老师为人谦和,工作认真负责,每次在工作快结束的时候,都会帮我仔细检查每一份材料上的签名,确保没有遗漏。古老师离开之后,我承担起了研究生课程《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讲授工作,当我一遍又一遍翻看着古老师生前留下的宝贵课程资料时,切身感受到了古老师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渊博的学识。看着精美的课件,中英文对照的试卷和精心设计的课后作业,我仿佛置身于一种跨时空的对话,不经意间经常陷入一种沉思,想起古老师和蔼的笑容和他工作的身影,无法面对古老师已经离我们而去的事实。古老师已去,精神长留;前途漫漫,任重道远;我等后辈更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宋丹丹(计算机学院副教授):

  教师节前后,学院开展向古志民教授学习活动,仔细看了报道,满心感动。“为了不影响日常工作,古志民依靠药物控制病情,强忍着腰部剧痛,往返中关村校区和良乡校区上课。” 这时我才想起,正是那个学期,我刚好跟古老师一起每周坐班车去良乡上课。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周上课时,因为校内修路导致班车点更换,我怕走错地方,早早到了班车点,并向第一个到达的一个瘦瘦的老师确认,感谢走开后才恍然觉得这位老师十分眼熟,仔细辨认才认出是古老师。那时的古老师已经十分消瘦,比起先前的他来判若两人,但还背个大大的黑色的包,穿梭于两地。后来的每一周同行,他都只字未提他的病情,甚至还开玩笑地说他减肥的秘诀就是吃的少了。现在想来,当时他强忍着病痛,是有多么的辛苦。向古老师致敬!斯人远去,精神永存。

张百海(校工会副主席):

  古志民教授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师德楷模。他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把教书育人工作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在课堂授课上他做到课比天大,在研究生培养上他严格把关,一遍又一遍地亲自指导博士生修改论文,直到满意为止。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坐在病榻上大半天指导博士生修改论文,在最后一次去住院那天他先抱病参加了学院的一个博士后出站报告。他不追逐名利,尽管在学术、教学上他没有得到过多的头衔和奖励,他恪守教师的本分,认认真真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爱生如子,关爱家人、同事、朋友,在病魔面前他乐观开朗,时刻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张赞(宇航学院辅导员):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古志民老师能潜心教育事业,清心寡欲、安贫乐道,将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将质朴的人格发挥到高尚,无关世俗、无关名利,一生追求做一名“好老师”,实乃我们年轻人之楷模。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我们像古志民老师那样托起一缕真诚,用一颗对事业执著的心,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传承信念,让信念之花在北理工经久不衰。 

张亚辉(光电学院辅导员):

  读完古老师"信念所向,用生命奉献教育"的感人事迹,我倍受感染。从古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无私奉献、事业为重的高尚品质,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清心寡欲做学问的高尚职业道德。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我要以古老师为榜样,提高自己的服务奉献意识,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教书育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以实际行动向古老师学习致敬,为北理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甘明刚(自动化学院副教授):

  从教师的职业角度看,古老师是我们所有教师的典范,古老师几十年来,坚守在教学一线,主讲《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等本科生基础公共课程,值得我们敬佩。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各种考核指标导致教师们更多重视科研工作,而对教学工作投入相对不足。但教学作为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不应被轻视甚至忽略。我们应该教学科研两手抓,将科研中的先进理论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

蔡涛(自动化学院副研究员):

  古教授把全部心血奉献给了自己一生钟爱的教育事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倾尽所能地培养,即便在自己极度虚弱、生命垂危的时候仍不忘坚守自己的教师岗位,还在悉心地指导自己的学生、并坚守在七尺讲台之上,值得每一名北理工人尊敬和学习。

辛斌(自动化学院青年教师):

  古教授潜心教育事业,清心寡欲、安贫乐道,诠释了内心坚守的为人、为师、为学之道,他将平凡之事做到极致,将质朴人格发挥到高尚,无关世俗、无关名利,用尽一生努力追求着做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崇高目标。

申晓勇(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

  古老师的事迹感染和激励每个北理工人,我感受到他身上三种精神,一是作为老师,他坚持立德树人、甘为人梯的精神,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教书育人中;二是作为科研工作者,他坚守信念、爱岗敬业的精神,终生怀抱对科学事业的敬畏之心;三是作为北理工人,他锐意进取、踏实奉献的精神,在古老师身上体现了北理工人“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价值追求。

张建勋(计算机学院研究生):

  在我的博士论文的最后致谢部分中写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虽然古老师表面看起来非常严厉,但在我内心深处始终把他当做父亲来看待。古老师毫无保留的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了指导我们科研和论文工作上面。古老师对待工作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从我读博期间和古老师相处的一个个缩影中均有深刻体会。他严格要求的态度,深深得感染着我们,做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

申采飞(计算机学院2014级本科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授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却不是能够轻轻松松做到的。一位老师,既要在专业领域有充足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又要在思想修养上影响学生,还能因材施教解决学生的疑惑。难。可是,计算机学院的古志民老师做到了,他绝对担的起“老师”这个称呼。

  古老师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对他充满了钦佩和敬意。同时作为一名学生,我也深深感受到平时对自己老师缺乏了解和交流。铭记师恩,不忘教诲,不辜负每一位老师的辛勤工作,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同时,我们也不要把对老师的情感放在心里,爱要大声说出来。

陈佳驿(宇航学院2013级本科生):

  在读完计算机学院古志民教授的事迹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从古至今仁人志士,倾尽一生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教授身体力行,诠释了“教授”二字所包含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教书育人,授业为道”。逝者长已矣,而留下来的除了对他无尽的缅怀之外,更多应是我们对古教授为人,为师,为学的高尚意志品质的学习,传承和发扬。

袁博(光电学院博士生):

  虽然我只在大一时上过古老师的课,但依然清晰记得他在教学上的真心投入、求真求实和亲力亲为。虽然我没有机会做古老师的研究生,但依然感同身受古老师的爱生如子、诲人不倦和对对学生深沉炽热的爱。虽然古老师已经永远离开了,但他对信念的坚定与执着追求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我会在研究生的求学之路上潜心学习,刻苦钻研,即使再平凡的事,也努力将它做到极致,信念所向,一往无前!

马相飞(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清风送起,丹桂飘香,在又一个收获的季节里,第三十二个教师节悄然而至。然而,我校计算机学院古志民教授却由于病痛而缺席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神圣节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新生身怀理想却又懵懂无措时,是您给予他们成长的指导,面对学生的论文,一句“老师现在还有精力,将来要是没精力了,你们想让老师修改也不行了。”更是道出了对于学生深深的爱意。作为北理工的学子,我将铭记您的敬业与勤奋,努力拼搏,为学校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