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青春向党,我与共和国同成长


——北理工“五老”进课堂讲授思政课

“改革开放响春雷——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27万青年人被录取上了大学,改变了人生命运。我就是其中的幸运儿,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现32450新蒲京)学习光学专业。这是我刻骨铭心的难忘记忆,也是我历久弥新的美好回忆。大学时代的我们,非常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在学校红色基因的浸润下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把能够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5月30日上午,学校关工委“五老”韩宝玲教授走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的讲台,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对同学们深情讲述。

为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5-6月期间,32450新蒲京关工委、离退休工作处/离退休教职工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展“青春向党,我与共和国同成长”——“五老”进课堂,参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开放”篇章的教学,为学校300余名大一学生讲授一堂精彩的思政课。

“五老”现身说法,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设计‘五老’进课堂活动,旨在突出‘五老’优势,发扬他们‘懂教育、爱学生、肯奉献’的精神情怀,以老学长、老教师的亲身经历和奋斗感悟,用鲜活生动的故事案例、平实接地气的语言、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助力北理工精神薪火传承。”活动主要策划组织者、学校关工委办公室主任、离退休工作处/离退休教职工党委辛丽春谈道。

光影魔术手拼图.jpg

“五老”韩宝玲教授和唐胜景教授分别以“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的春天,时代的选择”和“改革开放与北理工航空宇航学科专业的发展”为主题,三次走进课堂,用老一辈北理工人的奋斗故事感染青年学生,生动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如何热爱所学专业”“青年学生能为中国航天事业做些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热烈教学反响。

“传统的课堂都是由任课老师单独讲授,本次活动让‘五老’走进课堂参与授课,利用‘五老’理论、经验和情感优势,通过榜样示范和立体浸润,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和丰富感人的故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故事走进学生的内心,触动情感,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教育,既丰富了授课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氛围,这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效尝试。”活动主要组织者、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张尔葭说道。

“五老”浸润式讲述,让学生反响热起来

“励志而不要空谈”。韩宝玲回忆了自己作为北理工1977级509名大学生中的一员,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学习上如饥似渴、只争朝夕、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在生活中吃苦耐劳、坚定沉毅、心态阳光、积极向上的成长历程和学习往事。她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大学时期的《应用光学》课程设计作业,鼓励同学们把握机会、勤奋学习,将小我汇入为国奉献之大我,担负起北理工青年学子的时代使命。

唐胜景通过大量人物、成果事例,讲述了自己作为北理工1978级的大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见证和参与了学校航空宇航学科专业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发展壮大的历程和自己坚定的科技报国信仰。他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一代挺膺担当、接好接力棒,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进成长,成为未来的领军领导人才。”

同学们和“五老”积极互动,踊跃提问,热烈讨论。“吾辈当自强,我们要向老学长和老教师们学习,树立崇高志向,利用好学习资源,珍惜韶华、脚踏实地、发奋读书。”2022级求是书院陈良轩谈道。“从红箭、远程火箭到深空探测,我了解了学校航空宇航学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这背后凝结了一代代北理工人的奋斗和奉献,我无比感动和自豪,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矢志科技报国。”2022级睿信书院刘益辰说道。同学们纷纷表示,要赓续红色血脉,奋发进取、追求卓越,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老”嵌入助力,让思政课教学新起来

此次“五老”进课堂活动从最初策划到进入课堂,历时六个多月,学校关工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联动,多次召开集体讨论会推进此项活动。学校关工委组织“五老”认真备课、多轮试讲、反复完善,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专业教师团队集体指导,确保授课质量和效果。

“‘五老’进课堂活动,立足于学生成长需求,结合北理工校史校情,优化了思政课教学资源,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效果。”参与活动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郭丽萍教授谈道。“‘五老’进课堂是继‘老少共学百年党史’之后,学校关工委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又一次工作协同创新,与此前‘延安儿女进课堂’一起构成学校的特色大思政教育,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样态,有利于发扬红色育人传统,值得进一步探索。”参与活动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才林教授谈道。

今后,学校关工委将进一步挖掘和发挥“五老”历史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助力学校“大思政课”建设不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