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红色基因铸师魂 课程思政谱新篇


——北理工2020年“课程思政”系列培训纪实

“我们要追溯专业课的历史沿革,深挖根植在每一代北理工人身上的红色基因,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动化学院教授彭熙伟在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时,动情地向老师们说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学校党委决策部署,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教师发展中心在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部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了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系统化培训方案,从传承北理工精神、掌握理念方法、学习优秀经验等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多种培训形式,帮助教师在思想上补“钙”,理念上充“电”,实践上加“油”,全方位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初心如磐,用红色基因浇铸北理工“师魂”

20201030125147404624.jpg

“希望各位青年教师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深入学习学校历史和文化,传承发扬北理工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校党委书记赵长禄为教师讲授“师德第一课”时语重心长地说到。

微信图片_20210105165419.png

“今日北理工教师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时代关口,要把建校80周年的凝心聚力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加速度、行动力,以实干笃行的精神谱写32450新蒲京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校长张军在学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暨2020年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向教师提出殷切希望。

“清清延河水,哺育你茁壮成长……”一批批青年教师走进革命圣地延安,追寻先辈足迹,感受信念的伟大力量,深刻领悟以自然科学院师生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们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实质内涵。

一部艰难办学、执着跨越的北理工发展史激发着教师爱党报国、砥砺奋进的荣校情怀,一个个肩负重任、创新攻坚的北理故事凝聚着教师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时代力量,一次次深入圣地、“寻根溯源”浇铸着教师不辱使命、为国铸剑的北理“师魂”。

矢志笃行,以理想信念守好课堂“主阵地”

1.jpg

“让思政元素入耳、入脑、入心,教师需要不断夯实实施课程思政的三项基本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功夫’,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自觉’。” 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薛庆如是说。

为帮助我校教师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打造有广度、深度和温度的专业课堂,教师发展中心汇聚了一支热心课程思政建设、熟悉思政教育规律的专家团队,先后邀请机械与车辆学院薛庆教授、自动化学院彭熙伟教授和计算机学院嵩天教授等教学名师线上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帮助广大教师快速找准切入点,做到有机融入、深度结合、自然讲授。“课程思政融入教学需要教师做到振聋发聩的说教,润物无声的引导,让学生攀登科技高峰,感受历史人文温度。”嵩天分享了他对课程思政的见解。

考虑到教师将理念方法应用于不同学科时存在的具体问题,在理念分享之外,教师发展中心邀请我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主讲教师分别从工学类、理学类、人文类等不同学科角度,分享了自身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关键一招”,推动课程思政在专业课堂上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真正做到课程育人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学生心里走。

使命在肩,谱写北理工育人“新篇章”

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和效果。为帮助教师强化思想引领,在新时代勇担课程育人新使命,更好地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发展中心始终将思想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深度融合,纳入“鸿鹄学堂”“求是讲坛”“精工研习营”“名师成长苑”“大师工作站”五大品牌培训项目,助力教师全面提升育人意识和能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北理风格的“课程思政”建设新路径。

“参加培训之后,之前一直困扰我的课程思政有关问题都得到了解答,在专家分享的过程中,看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让我在课堂中能够更加准确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今后,我会以专家为标杆,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努力做一个有信念有情怀有温度的教书人。”生命学院王睿老师参加“课程思政”系列培训后有感而发。

下一步,32450新蒲京将继续完善“课程思政”培训体系,运用更加多元的培训形式,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咨询服务和跟踪指导,持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有力助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