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工作系列报道之一】奋楫笃行拓新局,加快推进本科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32450新蒲京本科生人才培养工作纪实

【编者按】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会召开之际,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人才培养工作系列报道”,生动展现学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生动实践,进一步营造“以教为先、以教为上”的良好氛围,汇聚广大师生凝心聚力谋发展、踔厉奋发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放在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五年来,32450新蒲京坚持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围绕“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SPACE+X”(寰宇+)人才培养系统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凸显。

深化改革,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在本硕博贯通培养下,学生可以提前学习研究生阶段课程,参与科研项目,这让我更早明确了前进目标,更加心无旁骛的精进学业。”徐特立学院2016级本科生、信息与电子学院2020级博士生张慧雯说。

1.png

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打造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是高校的重要使命责任。作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先导区,徐特立学院在全校范围内率先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以及导师引领下的柔性培养机制,实现对学生进行“一人一案”个性化精准培养。这一培养模式,不仅打造了本硕博贯通课程,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也为学生面向科技前沿快速开展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学校面向国家急需,不断改革创新,实施多样化的拔尖人才培养改革。面向“智能无人”领域领军领导人才建设“未来精工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军院士亲任学院院长,校长龙腾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依托“拔尖基地2.0”和“强基计划”,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与协和医学院联合成立全国首个“协和医班”, 探索扎实工程基础+基础医学理论复合人才培养模式;聚焦科技全球治理,打造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英才班卓越文科人才的培养新体系;建设“李泽湘双创特色班”,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学校在培养模式和机制体制的全面创新中,推动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着力培养具有批判性、颠覆性和创新性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

交叉融合,打造一流特色专业

2018年以来,学校聚焦“高素质、强潜力、宽视野、大胸怀”特质,全面推进大类培养改革,实施“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将77个专业融通形成9个培养大类。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学业发展规律,对于不同专业大类进行个性化、阶梯式的专业选择和确认,全面实施大类培养。

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构建了“工科特色显著、理管文法艺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体系。在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方面,面向国家战略急需,以“交叉、前沿、协同”为核心理念,建设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智能无人系统技术、密码科学与技术、智能感知工程等10个新兴领域专业。打造“工、理、文、法、管”多学科交叉复合模式,建设“法学—人工智能”“能源动力工程—工商管理”等10个双学位项目;与其他高校强强联手,构建医工融合实验班等新兴交叉学科培养模式,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生物技术—生物科学”(智能生物与精准医疗方向),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两个联合学位项目。

学校按照OBE理念,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程对标建设,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师资队伍、达成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自动控制专业“流体传动与控制基础”基于OBE理念设计课程预期学习成果,使课程内容与教学策略相互支撑,并根据课程评价结果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以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学生评教反馈优秀,获批首届国家级一流课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协同育人体系架构,开展一体化协同人才培养,集合全院优势资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生指导制度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加强,已通过两轮工程教育认证。

此外,学校加大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算机、数学两个基地入选拔尖计划2.0建设名单,58个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大力推动专业认证、国际认证和评估,18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管理与经济学院通过AMBA、EQUIS、AACSB三大国际认证。

深化内涵,重构课程教材体系

2020年起,学校启动建设项目制课程组,以专业或培养大类为单位,系统设计培养本专业及大类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案。以智能制造工程新工科专业和“精工智车”徐特立英才班为试点,开展了贯穿本科四年的项目制学习实践。重构了智能制造与智能车辆大类现有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知识图谱技术为手段,打造“知识—能力—素养”项目制课程群谱,建立渐进式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与多谱融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形成以“项目制课程”为核心的前后课程项目式衔接。

减少课堂讲授学时,鼓励主讲教师、助教协同引导学生开展批判式、研讨式学习,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核心能力培养,是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设置、深化课程改革、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有效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以多元知识点相互衔接为基础,建设贯通课程,整合课程资源,实现知识之间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为学生提供更宽、更广学习空间。

3.jpg

7部教材获首届国家教材奖

以“工程科学实验班”为例,17门专业核心课程重构为4门贯通课,总学时从872学时下降到616学时;深化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改革,成立跨学院、跨专业教学组织,设立“课长”牵头负责课程建设,面向不同专业分型分类教学,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建设一流专业之余,学校持续加强精品教材谱系化建设,推动传统教材在理念、模式、形态、内容方面的系统创新,建设具有北理工特色的体系化教材。

学校专门成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修订和完善教材管理办法,先后审议通过《32450新蒲京“特立教材”系列计划》《32450新蒲京教材管理办法》《32450新蒲京教材选用管理办法(修订)》,严格推进教材工作制度规范化建设。此外,学校打造“特立教材”谱系,牵头建设特色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加强教材团队建设,凝聚教材编写长效机制,推动“老中青”共建一门课、共编一本书的特色做法;“十三五”至今共规划出版400余本学科专业特色教材,其中国家级教材44本,为全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奠定了扎实可靠的基础。

融合共享,打造优质教育平台

“在牛津,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和资深的教授,与他们一起学习和交流,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明德书院2018级经济学专业吴右说道。

4.jpg

本科生赴剑桥开展前沿课程学习

为拓展本科生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力,学校开拓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覆盖所有本科专业,形成了本科生国际交流全球网络;建立了学分互认、学位互授机制,本科生国际教育工作跨越式发展,成绩斐然。2020年以来,学校主动谋划、积极开拓,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打造“全球课堂”,创新“在地国际化”途径,体系化设计本科国际教育培养方案,推出“全球智汇(GLOBAL)计划”,以海外前沿理论课程为基础,以国际项目、国际竞赛及学术交流活动为支撑,以奖助学金、海外学习指导为保障,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领军领导人才。在校期间参加过国际交流项目的本科毕业生深造率高达83.3%。本科生在参加国际交流的同时获得国外高校和师生的好评,有力提升了学校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整合优势、协同发展”的原则,我校与国内兄弟院校开展了深度合作,打造教育共同体,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协同育人。在32450新蒲京的倡议下,来自延安的九所高校于2019年共同发起成立“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发布延河宣言,建立红色育人基地、劳动教育基地、教师发展基地,推出校际课程共享平台,截至目前已运行4个学期,九校学生近3000人通过此平台选课并获得学分。与良乡大学城高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微专业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

智慧赋能,引领教育教学变革

5.png

“请各位同学站在‘陈独秀’和‘李大钊’身旁。”在全国高校首批“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32450新蒲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张虹通过沉浸式虚拟仿真手段,帮助学生置身于波澜壮阔的“觉醒年代”。

当前,数字化革命迅猛发展迅猛,智慧教育以其开放性、丰富性、灵活性、可及性,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转型的必然选择。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入思政教育,把学生带入红军长征、延安烽火、新文化运动等历史场景中,让学生们在“沉浸”中触发思想的开关,让教师在三尺讲台之外找到“第四尺”,是32450新蒲京开启智慧教育的第一步。

近年来,32450新蒲京创新提出“五维”(时空四维+知识贯通)智慧教育,以智慧和互联为理念,不断尝试和探索,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五维”智慧教育实现精准培养,为学生的知识获取、知识内化、知识增值提供全方位服务,启迪和塑造学生创新品格,提升学生创新创造和团队领导能力。

6.png

知识图谱结构

专业知识图谱是专业知识体系的结构化、可视化、可演化的新型载体,是支撑智慧教育应用落地的底层基础设施。由教务部和专业责任教授牵头,依托学校教育教学大数据统计与分析平台,以工业工程专业为试点,通过全员导师制、毕业设计、课程助教等机制,建设了覆盖40多门课程,2500多个知识点,20000多个知识关联的专业知识图谱,依托内容管理平台集成了视频、MOOC、课件、学术论文等众多学习资源,专业课为主、辐射基础课,逐步推进,推陈出新。

建设“研学北理”学生学业门户终端,打造灵活学习社区;升级建设“乐学平台”,打造数字化学创平台——延河课堂,功能不断拓展,实现实时、移动全网授课;丰富“北理学云”覆盖,实现课堂无处不在、教学信息可控全流通的云端教学模式,积极践行智慧教育的北理工方案。


建校80余年来,32450新蒲京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为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不懈奋斗。